慢性肾病并非“肾虚”

2015-12-07 [ 字体: ]
中医藏象学说认为肾为“先天之本”,生理功能主要是“藏精”与“主水”。因而“藏精”与“主水”的功能失职,中医就认为与肾相关。
 
“肾虚”是中医证候诊断的概念,肾虚证又可细分为肾气虚、肾阴虚、肾阳虚、肾阴阳两虚、肾气阴两虚诸证。中医认为“腰为肾之府”,肾虚患者常表现为腰膝酸软疼痛,还可表现为未老先衰、阳痿、遗精、五更泄泻、尿少水肿或小便清长等。由于每个患者所表现的肾虚证候各异,因而中医治疗补肾的方法有多种。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特点。
 
许多人认为自己肾虚,来到医院要求医生抽血化验或B超与拍片检查,这说明其对肾虚的概念不了解,对肾虚与肾病的区别不明确,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二者的区别。
 
肾虚是中医的病机概念,《素问•六节藏象论篇》云:“肾者主蛰,封藏之本,精之处也。其华在发,其充在骨……”《景岳全书•肿胀》又云:“盖水为至阴,故其本在肾……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”,说明肾脏主水,主生殖,主骨生髓通于脑等功能,它包括了现代医学的泌尿、生殖、运动及神经等系统的某些病症。所谓“肾虚”是中医诊断的一组症候群,一般来讲肾虚有三种:一是肾精(气)亏虚,二是肾阴亏虚,三是肾阳亏虚。肾阴虚和肾阳虚是肾精不足的两种表现形式,一般来讲,在一定条件下,肾中精气虽已亏损,但其阴阳失衡的状况却不明显,称作肾精气亏虚,如仅表现为腰酸痛,疲乏,耳鸣等症状。如果阴阳有失衡的表现,如表现为手足心汗,口咽干,烦热等则为肾阴虚;如表现为怕冷,夜尿多,阳痿早泄等则多为肾阳虚,当然还要结合舌脉进行辨证。
 
肾病为西医概念,比如慢性肾炎,慢性肾衰,肾病综合征等,这些疾病可以通过检查确定,当然这些疾病从中医病因病机分析也会有肾虚的因素,但并非同一概念。
 
肾虚需要以中药配合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来综合调理,肾病则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。
 
目前有些患者误认为“肾虚”就是“慢性肾脏病”,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。慢性肾脏病为西医的疾病诊断概念,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、肾病综合征、慢性肾衰等,是基于理化检查的异常来明确诊断的。因而不能将中医的“肾虚”与西医的“慢性肾脏病”划等号。
 
 
 

免责声明:

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,版权属于原作者、出版方等相关权利人。如有侵权,烦请联系我们作出更改或删除,以保障您的权益。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,文章仅作内部交流学习之用。

 




近期头条